江苏苏州古镇周庄的一间售卖土布的门市中,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左手轻捏着一团棉花,右手慢悠悠地摇着木质的纺线机,细细长长的棉线如孩子口中“变魔术般”,从老人左手的棉花中源源不断地缠绕进线团中。
老人身后,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老妇人,双脚踩着木质踏板,双手不断递送着浆洗过的棉线缠成的线梭,身前的布匹已呈现出半成品的样子。
这对老夫妇身后,传统粗布裁制而成的各式旗袍、帽子、围裙高高挂在柜台上,等待过往宾客购买。
这种传统的纺织手法,如今在国内已很少见但却仍存在有些人的记忆中。从门前路过的一位山东游客不禁被门内纺线、织布的画面所吸引,她告诉记者,她小时候,还见过祖辈这样纺线、织布,但“现在都见不到了”。
在轻纺工业十分发达的江苏,传统轻纺工业生产业已进入智能化制造时代。依据苏州市纺织工业协会的信息,苏州许多纺织工厂中的工作,已多半交给智能卷绕机、摇臂机器人处理。甚至,两名工人就可以看管一个纺丝车间。用人少了,成本降低了,而产能却能提高近三分之一。更别说,依靠机器纺织出的布匹又柔软、舒适,又花样翻新。
相比之下,周庄古镇里的这对老夫妇,像是被这个时代的新技术远远抛在了身后。织布的老人家告诉记者,她大概2小时才能织一米布。而在记者看来,那布匹看上去并不十分光鲜,摸上去也并不觉得柔软舒适。可是,记者在这家土布坊里停留的不到30分钟内,前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。不紧不慢地转着的纺线轮子发出的吱牛声,和铿锵有力的织布机脚踏板的声音,协奏出一曲“从前时光很慢”的怀旧曲,令游客久久不舍离去。
大约无论科技如何发达,传统终是令人难以舍弃,它代表中我们从哪儿来,也会告诉后人我们将向哪儿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