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行业动态
政策法规
技术性贸易措施
风险预警
 
 
 
环保倒逼,纺织行业“危”中寻“机”

   环保督察与安监风暴双面叠加,这个8月,不太平!8月7日,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四川省工作动员会在成都召开,拉开了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序幕。根据安排,8个督察组于8月7日至15日陆续实施督察进驻,对吉林、浙江、山东、海南、四川、西藏、青海、新疆(含兵团)开展督察工作,实现对全国各省(区、市)督察全覆盖。

       

   8月2日,国务院安委会发布编号为“安委办明电〔2017〕13号”的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导的通知。按照国务院安委会部署,为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扎实深入开展,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定于2017年8月份对各地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情况进行督导。

  此次督导检查的范围是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重点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,抽查部分企业。

  整治行动不是一阵风,环保关停潮正在愈演愈烈!

  8月份,不仅安监风暴席卷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第四轮中央环保督察还将重点督查吉林、浙江、山东等8个省份。要知道,在此前批次的督察中,已经有上万人被问责。

  江浙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的重要集聚地,环保关停潮正在愈演愈烈!而此次面对环保风暴,纺织朋友圈又“炸锅”了!近日,这样一则消息在朋友圈刷屏:浙江染厂、纺织厂:关闭377家、搬迁140家、签订搬迁协议54家、断电1631家。2577家‘三无’企业下月将全部关闭。广东关闭623家,搬迁265家、断电4263家。所有“三无”企业十月将全部关闭。

  有业内人士感慨:环保风暴未熄、安监风暴又起,这一轮接一轮的巡查,要逼行业大洗牌啊。看来以后环保、安全生产没有做到位的纺织企业,真是必死无疑了!

  产能紧缩,远不止面向织造端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那么简单!

  衣食住行,衣在首位。然而,纺织行业这一传统行业,却正在内忧外患之中,行业一遍愁云惨雾,“涨声”四起,眼看如此形势,不少企业只能傻眼,选择减产和停止接单。不过,抛开短期市场影响,在笔者看来,这次因环保整治对业界的影响,远不只面向织造端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那么简单。

  1、行业和市场秩序的重铸

  中国纺织市场在长达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,跃升成了世界第一,但由此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,大量的中小织造企业在早前几年大量涌入,一方面产能过剩情况一再加重,而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混乱无序的状况有增无减,企业为了生存拼命地压低价格减缩成本,早些年大量面料产品价格一降再降,多数企业亏本生产。与此同时,关于原料方面的新产品更是琳琅满目,有些人说市场技术进步了?其实有多年从业的人都明白,是竞争太大产能太多导致。

  而这样导致的后果如今也变得越发尖锐:

  (1)竞争的无序其实伤害最大的企业自身,基本百分之百的织造企业都面临着赊欠的问题,同样的大家都没法沉下心来搞管理、搞技术、搞创新。

  (2)而另外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,导致了市场不讲规则,都急着抄近道,很多小企业抱着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的想法,做得了就做,做不了就跑的想法经营,破坏了行业和市场的基本秩序,丧失了应有的商业道德和规则。

  如今这种“野蛮式的生产方式”也已经遇到了瓶颈。国家一些政策动向也在试图力挽狂澜。比如这一次的抓环保、去产能,目的是希望以此淘汰不守规则的企业,尊重市场,按规则办事。

  2、2-3年内或将出现新一波倒闭潮

  近年来大量低端的市场产品的涌入,导致了中国纺织品在国际竞争力的落后,而产能过剩仍在一步步扩大,纺织产业需要一次大洗牌。因此,这一轮由喷水行业而引发的环保整治潮其目的就在于调结构、去产能,只有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纺织品才能走的更远。也有企业向上面文章中所说的那样,一些中小型企业很难在高压的环保重负下存活,因为要更新设备以达到整改要求需花费金额近百万元,而其维护费用也会导致企业每天成本上升近万元,这样的负担不是所有中小型企业都能负担得来,因此,笔者预计,未来2-3年内,行业将再出现一波倒闭潮。

  环保倒逼,纺织行业“危”中寻“机”

  事实上,此次环保督察倒逼企业转型并非首次,自2016年7月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以来,已陆续经历了5批,而每次督察的间隔时间也在不断缩短。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环保整治只会越来越严。

  而环保整治或许伴随痛苦抉择甚至壮士断腕,但也绝非一关了之。在环境容量有限的今天,如何有品质、有效益、可持续的发展,成为纺织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。因此,笔者认为纺织企业应把环保倒逼的转型升级看作新的发展契机,主动适应、积极调整,细化的产业链也给不少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。当然,环保成本不能只让纺织经营户来承受。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做好引导、规范工作,不能停留在一限了之、一关了之、一罚了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出处“中华纺织网”